近日,一段時長1分34秒的視頻在網(wǎng)絡流傳。視頻中,一名女子行走在斑馬線上,過馬路途中,被一輛出租車撞倒。女子隨即倒在馬路中央。畫面中,多名行人來來往往,均未有人出手相救。期間,女子試圖坐起,但未成功。視頻至第1分7秒時,一輛越野車再次從女子身上碾過。
6月7日晚,駐馬店市公安局官微轉(zhuǎn)發(fā)此視頻截圖并透露,此事發(fā)生在今年4月21日,這起交通肇事逃逸事故致女子死亡,次日清晨,司機張某、劉某均已到案。
▲圖片來自視頻截圖
冷漠,冷血,讓人直打冷顫。
孟子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可在這起事件中,出租車司機的撞人后逃逸,許多路人的袖手而過,交織成了面色冷漠的眾生相,他們用冷漠對內(nèi)心應有的惻隱舉起了“黃牌”。
這也是比悲劇更悲劇的地方:若按“人心向善”的道德化想象,女子被撞,總會有人及時伸手相助,用善舉剪斷悲劇向著更大的悲劇演化的鏈條。可不幸的是,縱然涉事女子被撞倒后,本來可以有N次獲救可能,這N次人性救贖的機會,都被揮霍。
“沒有一滴雨會認為自己造成了洪災”,大概也沒有一個行人認為是自己的冷漠導致了慘劇。責任擴散效應,很容易讓每個冷漠者都為自己豁免。
可冷漠就是冷漠。最終,那位女子被車輛兩度碾壓,而人性又何嘗不是被“良知方向盤”失靈的“推土機”肆意碾壓?
災禍與“冷漠圍觀”結伴而行,讓人唏噓。這起悲劇,也讓人想起曾震驚舉國的小悅悅事件:2011年10月13日,在佛山黃岐,一面包車將2歲女童小悅悅撞倒碾壓后逃逸,路人無人伸援手,接著第二輛車也從女童身上碾過。18個路人經(jīng)過,都沒救援或報警,直到一名拾荒者發(fā)現(xiàn)后將她扶起,呼喊救人。此事曾引發(fā)海量討論,“誰來拾荒丟棄的人性”也成了一記沉重的拷問。
單就該事件看,人性拾荒者是缺席的。毋庸置疑,從歸因?qū)用婵?,撞人逃逸的司機當擔首責,那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行人(包括部分路過的車輛司機),頂多也只有道義責任,這條責任鏈必須廓清。據(jù)說行人中也不乏報警的,對所有行人搞“道德批判”乃至視其為幫兇,當慎之又慎;搞地域攻擊,更要不得。
▲圖片來自微博截圖
但逃逸司機和部分路人的無動于衷,確實擔得起“集體冷漠”之名——雖然救人是個專業(yè)活,路人若貿(mào)然將女子扶起未必是好事,可在車來車往的情況下,想法子讓她免受二次傷害,比如緊急設路障或某些警示標志,卻未必有多難。
如今此事激起的輿情是一片激憤。事實上,沒必要據(jù)此搞“世態(tài)炎涼”之類的全稱判斷式感慨。這社會的道德地貌本來就坑洼不平,好心人與看客都有,高尚與卑劣共存。只是在事發(fā)那個區(qū)域和時段,良知分布很不幸地嚴重失衡。
更堪感喟的,是某種耐人尋味的事實:莫非果真是“網(wǎng)友不上街,路人不上網(wǎng)”?如果那些路人也上了網(wǎng),會不會也用鍵盤揮斥方遒、發(fā)出一堆正義感爆棚的判詞。如果我們也在這場事故現(xiàn)場,我們又會成為救贖者嗎?
無論如何,人性要的是“起而行之”。哪怕“助人為禍”的頻發(fā)會催生道德滑坡的感慨,誰都不應順坡而下。
“人們一切不幸的根源,不是饑荒,不是火災,也不止是那些作惡者,而在于他們各自為生”,托爾斯泰如是說。電影《釜山行》里,恰是人性留存了最后的世間溫存。因而,在痛斥完那些冷漠者后,但愿我們不會成為下一批“冷漠行人”。
(編輯:鳴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