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華文化基因的形成發(fā)展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2021-03-22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社會生產力迅速發(fā)展,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這一時期,各種思想百家爭鳴、相互激蕩,極大地推動了文化的發(fā)展,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社會生產力迅速發(fā)展,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這一時期,各種思想百家爭鳴、相互激蕩,極大地推動了文化的發(fā)展,可以說是中華文化基因的集中創(chuàng)制時期,這一時期形成的文化基因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要素長期影響著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

百家爭鳴,海納百川

西周時期,人們突破原始的天道觀,提出敬天、保民、明德思想。春秋時期,鄭國的子產明確提出“天道遠,人道邇”(《左傳·昭公十八年》)的主張,后來又出現(xiàn)了以“仁”為本、和而不同、“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的孔子,主張“道法自然”的老子和倡導“兼愛”“非攻”的墨子等,同時還出現(xiàn)了編年體史《春秋》和《詩經》的十五“國風”等文化成果。所有這些文化創(chuàng)制,無不反映出當時人們思想的極度活躍與開放。與此相應,私人聚徒講學驟然興起,打破了學在官府制度??鬃印耙浴对姟贰稌贰抖Y》《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墨子有弟子“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淮南子·泰族訓》)。墨家的另一個巨子孟勝,為楚國陽成君守城,“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呂氏春秋·上德》)??鬃?、老子和墨家學說的創(chuàng)制與私人聚徒講學之風的盛行,打破了貴族的學術壟斷,一改沉悶的文化氛圍,拉開了百家爭鳴的大幕。

戰(zhàn)國時期人們積極行動,認真思考,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運動等都成為他們認識和思考的對象,不同社會階層與各家學派紛紛提出別具一格的學術與思想。司馬談把戰(zhàn)國百家之學概括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劉歆把戰(zhàn)國百家概括為儒、墨、道、名、法、陰陽、農、縱橫、雜、小說等十家。諸家分別從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圖探索自然、社會、歷史、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質,提出諸多治國安民、富國強兵的奇謀良策??鬃拥母欢讨?,老子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墨子的兼愛、非攻、尚賢,孟子的王道與仁政,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荀子的人定勝天,韓非子的法、術、勢等,無不如此。諸家之說未必盡善盡美,但都能開放包容,奮力創(chuàng)制,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展現(xiàn)出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筑壘出百家爭鳴的文化氣象。

革故鼎新,開拓進取

春秋中期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逐步瓦解,地方行政組織由采邑制轉變?yōu)榭h、郡制,鄭國、晉國先后頒布成文法,包括軍隊編制、兵種、武器裝備、軍賦征收等軍事制度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在這些變化的基礎上,改革改良之風逐漸興起。齊國“三其國而伍其鄙”“相地衰征”;晉國“作爰田”“作州兵”;魯國“初稅畝”“作丘甲”;楚國“書土田”“量入修賦”。這些改革雖還不能與戰(zhàn)國變法相提并論,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卻成為戰(zhàn)國變法的文化先導。

面對殘酷、激烈、復雜的兼并和反兼并斗爭,變法圖強成為戰(zhàn)國歷史的主旋律。魏國李悝變法、趙國公仲連改革、楚國吳起變法、韓國申不害改革、齊國鄒忌變法、秦國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雖然具體內容、深度、廣度以及推行的力度不盡相同,社會效應與歷史價值也各有千秋,但所折射出的改革精神卻是相近的。戰(zhàn)國變法觸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涉所有社會成員,改變了社會形態(tài)與戰(zhàn)國七雄的力量格局,也使整個社會充滿了進取改革的激情。敢于開拓進取、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不僅成為中國歷史上多次重大改革的思想動力,也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特點和基本精神。

憂國憂民,居安思危

隨著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發(fā)展的動蕩起伏,在有識之士的思想深處,普遍孕育出一種“憂國憂民憂社稷”的憂患意識,成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共識。春秋時期,晉國的魏絳把居安思危作為治理國家的重要規(guī)則,教導晉悼公:“‘居安思?!K紕t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guī)?!保ā蹲髠鳌は骞荒辍罚┛鬃訉Ξ敃r不修道德、不講學問帶來的社會問題深感憂慮:“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君子憂道不憂貧”“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wèi)靈公》)等思想逐漸深入人心。

戰(zhàn)國時期,人們把憂患意識統(tǒng)稱為“憂社稷”,“憂社稷”被概括為五種類型:第一種是“廉其爵,貧其身,以憂社稷者。”第二種是“崇其爵,豐其祿,以憂社稷者。”第三種是“斷脰決腹,一瞑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第四種是“勞其身,愁其志,以憂社稷者。”第五種是“不為爵勸,不為祿勉,以憂社稷者?!保ā稇?zhàn)國策·楚策一》)

憂患意識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知識階層的主流社會心理和意識,體現(xiàn)了這個階層的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鬃印⒛?、孟子、荀子、韓非子、李悝、吳起、商鞅、黃歇、孫臏、蘇秦、張儀等都是在憂患意識的驅動下,為社會發(fā)展與穩(wěn)定,或推行自己的學說,或實現(xiàn)自己的主張,不怕艱難困苦,不論成敗得失,四方奔走,努力拼搏,而憂患意識也深深熔鑄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深處。

英勇無畏,舍生取義

在春秋戰(zhàn)國的語境下,任何一種思想學說的推行和實踐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剛強的意志與不怕犧牲的精神??鬃訌娬{“仁者必有勇”(《論語·憲問》)并將“仁勇”分為兩個層面。在精神層面,志士仁人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的氣概,做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保ā墩撜Z·微子》)。在行動層面,要見義勇為,臨危不懼??鬃訆A谷之會怒斥齊景公、從容面對“畏于匡”、桓魋追殺和“在陳絕糧”等困境,堪稱頂天立地之大勇。墨子亦是英勇過人,“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其弟子中不乏赴湯蹈火、死不旋踵的勇士。

孔子的“仁勇”思想被孟子演繹發(fā)展為舍生取義。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叭视隆迸c舍生取義在行為層面體現(xiàn)為不怕犧牲,敢于獻身。魏國唐雎與秦王政交涉安陵之事,針對秦王政所說的天子之怒而盛言布衣之怒:“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保ā稇?zhàn)國策·魏策四》)秦王政為其無畏精神所震懾,最后不得不放棄以五百里地換安陵的打算。戰(zhàn)國時期英勇無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者是荊軻刺秦王。他“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戰(zhàn)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慷慨悲歌與視死如歸的豪俠之氣撼人肝膽,千古流傳。

春秋戰(zhàn)國在繼承總結夏、商和西周文化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一次新的文化集結,涌現(xiàn)出了眾多的歷史文化典籍,這些文化典籍和歷史活動所蘊含的文化精神長盛不衰,早已深深融入人們的日常行為和語言之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献拥捻樒渥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孟子的浩然之氣、舍生取義,荀子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等,都以鮮活的語言述說著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化基因的歷史意義。

(編輯:鑫果)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