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聚是保衛(wèi)臺北的民族英雄——評馬文長篇小說《臺北知府陳星聚傳奇》

  來源:中華文教網李滿堂、連紅、陳文2018-05-02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陳星聚是保衛(wèi)臺北的民族英雄——評馬文長篇小說《臺北知府陳星聚傳奇》

陳星聚是保衛(wèi)臺北的民族英雄——評馬文長篇小說《臺北知府陳星聚傳奇》

陳星聚是保衛(wèi)臺北的民族英雄

漯河市政協(xié)港澳臺僑委員會主任:李滿堂

近期,馬文同志的又一部新作——長篇小說《臺北知府陳星聚傳奇》已經問世,而且,我有幸通過偶然機會先睹為快。

我原在河南省漯河市政協(xié)學習文史委員會工作,雖然知道陳星聚是原籍河南省臨穎縣的臺北知府,但了解的并不細。六屆漯河市政協(xié)屆滿換屆,三個月前,七屆政協(xié)調整我到港澳臺僑委員會工作。也許是顧名思義,我所在的委員會名字中有“臺”(臺灣)這個字面,臺灣首府又是臺北,陳星聚清朝時擔任過臺北知府,而馬文的長篇小說是《臺北知府陳星聚傳奇》。他就將二者聯系了起來,以為我是研究臺灣問題的專家,于是就親自登門找我征求意見,其實我剛履任,對研究臺灣問題也是剛剛開始。他帶來了新近完稿的這部《臺北知府陳星聚傳奇》草稿,征求我的意見,希望看過后,認為有什么地方寫得不妥,進行批評指導。我聽了感到很慚愧,因為我就任新職不久,陳星聚有哪些業(yè)績,可以說一知半解。但感到欣慰的是,可以通過此書對陳星聚加深了解,是我了解臺灣歷史和為建設臺灣、保衛(wèi)臺灣民族英雄陳星聚的好機會。我做為港澳臺僑委員會的負責人,如果在接待臺胞時,臺灣同胞肯定會說到陳星聚,我如果作為政協(xié)港澳臺僑委員會主任卻一知半解、張口結舌,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這些年來,我也不時在報刊雜志上不斷看到署名馬文的文章,也沒有在意,感覺很可能和政界同事——市審計局的馬文是同名。直到有一天我去高鐵西站接人,在公交車上與馬文邂逅相遇,寒暄幾句后,聞知他是因為寫陳星聚去圖書館查看資料的。此時我方才徹悟,趕緊回去翻閱保存的報刊書籍、上網查看他的簡歷,原來此馬文就是彼馬文,著實讓我大為驚奇!真了不起,原來默默無聞、比較內向的人,不知不覺間竟成了小有名氣的作家,先后出版發(fā)行了反映抗戰(zhàn)英雄的《俠女諜戰(zhàn)》、反腐戰(zhàn)線英雄的《審計局長》、保護環(huán)境的英雄《馬小寶歷險記》等多部長篇小說,并獲得全國多項文學獎和“五個一”工程獎、優(yōu)秀作品獎等;在報刊、雜志、博客上還發(fā)表過許多詩歌、散文、論文、戲曲小品、曲藝等;現任漯河市詩詞協(xié)會副主席,系河南省作家和河南詩詞學會會員等。

馬文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臺北知府陳星聚傳奇》中的主人翁陳星聚原籍是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所以這本書引起我這個陳星聚老鄉(xiāng)的極大興趣。在讀這本小說前,對于陳星聚的情況我知之甚少,認真細讀了馬文先生的這部小說,才驚奇地發(fā)現陳星聚的事跡竟是如此感人,令我們漯河老鄉(xiāng)感到自豪!我作為漯河人,又是在政協(xié)港澳臺僑委員會工作,以前竟然對家鄉(xiāng)的民族英雄陳星聚不甚了解,表示很慚愧。陳星聚是繼歷史上著名字圣許慎后,又一個令全國振聾發(fā)聵的漯河名人。

我看完后,問馬文同志為什么突然想到寫有關陳星聚的小說?馬文談到看過一部反映與陳星聚同時代履任臺灣巡撫的民族英雄劉銘傳的作品,該作品為了突出劉銘傳,罔顧事實,抓住二人在抗法戰(zhàn)術上一點分歧,大力貶低陳星聚,把他塑造成反對劉銘傳的反面人物,并捏造事實,虛構情節(jié),居然把陳星聚描寫成“貪贓枉法,草菅人命”,鼠目寸光,對劉銘傳進行破壞暗殺的壞人。對陳星聚建設臺北,保衛(wèi)臺北立下汗馬功勞只字不提。他看了氣憤填膺,拍案而起,心想豈能讓河南人、漯河人尤其是陳星聚老家的臨穎人忍氣吞聲,如果在歷史上流傳下去,豈不是造謠生事、顛倒黑白?既然對方通過文藝作品貶低陳星聚,他也要通過文藝作品為陳星聚正名!他說,別小看文藝作品對一個人形成的影響,傳說武大郎和西門慶都是個堂堂正正的英俊漢子,因為個人原因,被小說塑造成丑角,至今無法翻案。這雖是民間傳說,但說明一個問題,如果英雄人物被胡編亂造,可能在歷史上造成惡劣影響,豈不讓民族英雄陳星聚含冤九泉?其實在抗法戰(zhàn)爭中,身經百戰(zhàn)的臺灣巡撫劉銘傳和被皇上和兩宮太后稱為純儒循吏的文官陳星聚在放棄基隆,還是保衛(wèi)基隆上有點戰(zhàn)術上分歧,但趕走侵略者的目的是一致的。當陳星聚理解了劉銘傳采取的是轉移敵人兵力,欲擒故縱,聚而殲之時。陳星聚調兵遣將,竭盡全力,保衛(wèi)臺灣,并親自在保衛(wèi)臺北的戰(zhàn)斗中身先士卒,出生入死,感天地,泣鬼神,氣沖牛斗,并說服暫時不理解的官兵,配合劉銘全積極抵抗法軍。同樣劉銘傳對陳星聚舍生取義,在建設臺北、保衛(wèi)臺北中立下不可磨滅的頭功贊嘆不已,惺惺惜惺惺。這本來是對斗爭策略看法暫時的不同,但卻被說成敵我矛盾,是可忍孰不可忍。實際上,兩位民族英雄情同手足,攜手保衛(wèi)臺灣互相配合為趕走法夷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陳星聚執(zhí)行了最困難的臺北建設和臺灣開創(chuàng)工作,日后才有巡撫劉銘傳大刀闊斧地推行新政,為把把臺灣逐漸建設為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省份打下基礎。陳星聚逝世時,劉銘傳守在床前,舉行葬禮時,他不遠千里,護欞故里,并親筆寫了墓銘志。十年大祭時,他又親自到陳公墓前致詞。何談二人是對立面?可是一百三十年來,眾人皆知民族英雄劉銘傳,卻未聞民族英雄陳星聚,劉銘傳已享受了百年的榮光,而陳星聚披荊斬棘的開創(chuàng)之功在中國卻隱而不彰,豈不是在歷史上留下令人遺憾的一頁?看起來文人的筆既是一桿殺人刀,也能為人樹碑立傳,所以馬文不顧古稀之年,年老體弱,也要千方百計通過文藝作品還原歷史本來面目,決心寫部小說通過鐵的事實告訴了人們一個舍生取義、抑強扶弱、身先士卒、保家衛(wèi)國的純儒循吏,為陳星聚正名!本來作者已經沒有精力再寫長篇小說,但他感到此小說非寫不可,為了為陳星聚正名,拼上老命也要寫出來可能是他晚年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不然,他無法去見陳星聚的在天之靈。我做為政協(xié)的一員,雖然希望退休老干部繼續(xù)發(fā)揮余熱,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小說、詩歌、書法、繪畫,但更希望他們健康長壽。

小說雖然與史料不同,小說就是小說,屬于文學作品,文中情節(jié)是要虛構的,甚至有些完全是杜撰的。但是馬文的這部小說例外,雖然為了使文章生動可讀,也免不了有虛構成分,但馬文認為此小說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整體上大事必須是紀實的,文中主要人物、重要事件必須是真人真事,這樣才是尊重歷史,實事求是,才能順理成章地說服讀者。為還原人物真相,馬文同志不辭辛苦,幾乎跑遍了所有能去、該去的地方,尋訪、核實、搜集、整理有關資料,為寫好小說收集了大量素材,奠定了很好的寫作基礎。

馬文同志政治立場堅定、風格獨到、角度新穎。在兩岸尚未統(tǒng)一的特殊時期,小說一方面堅示了臺灣不是海外,更不是國外,而是中國固有領土,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提示出陳星聚有愛民如子、為福建、臺灣人民造福的公仆情懷;同時塑造了他與臺灣人民同仇敵愾、抗擊入侵之敵的民族英雄氣概,他的輝煌為整個民族增了輝。

小說沒有故弄玄虛,而是平鋪直敘地從陳星聚出生寫起。他19歲中秀才,32歲中舉人;歷任福建省順昌縣、建安縣、閩縣、仙游縣、古田縣知縣,臺灣淡水同知,漉港同知;臺北建府后,任臺北知府……直至去世。雖然沒有光怪陸離的情節(jié)和故意搏人眼球的胡編亂造,但看著更真實,更可靠,藝術地再現了陳星聚光輝的一生,永遠令后人敬佩、敬仰和懷念!

陳星聚是清朝人,雖然老家在河南,但一生大部分時間并未在河南工作,而是在福建、臺灣任職。他任過福建五個縣的知縣,為福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破了許多疑難案件,并抵制了洋人企圖在福建土地上建炮臺的行為,可以說一生成績斐然,他的事績至今仍在福建省這五個縣傳頌。他因為在福建連任知縣,一再證明他的能力超群,在臺灣面臨困難局面時,才被清政府又派到臺北擔任候補知府,他先從福建調到臺灣淡水任同知,把土匪橫行的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條,因此被正式任命臺北知府,剛剛到臺北時,臺北還是不毛之地。經過他帶領臺北人民歷時八年,建成聞名世界的石頭城,并成為臺灣的省府,臺北成為臺灣的政治、經濟、軍事、交通中心。當法國侵略者企圖攻占臺北,進而占領臺灣時,他帶領臺北人民浴血奮戰(zhàn),在全國人民和清政府的支援下,迫使法軍退出臺灣。因為他積勞成疾,死在知府崗位上,福建五縣紛紛致聯哀悼。他在福建省捍衛(wèi)了國家的主權,又在臺灣保衛(wèi)了臺北,粉碎了法軍的企圖。可以說,陳星聚是個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因為貢獻突出,三次被兩宮太后和皇帝接見。雖然漯河市和臨穎縣四大領導班子,對宣傳陳星聚加強了硬件建設和業(yè)績研討,但文藝作品過去對他宣傳得遠遠不夠,只有少數人通過余飛的戲劇了解一點,大部分人對他還不了解。馬文出于敬佩之心通過對福建五省及陳星聚老家的調查,根據所掌握歷史資料,創(chuàng)作了這部長篇小說《首任臺北知府陳星聚傳奇》,可以說難能可貴、正當其時。

這里還有更重要一點不得不提。當前,海峽兩岸關系正處在一個非常時期,少數臺獨分子非常猖獗,企圖把臺灣分裂出去。這本書用事實告訴全世界,臺灣始終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任臺北知府的陳星聚就是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見證者和親歷者,誰也難以否認。馬文先生這部小說的問世,無疑會給那些臺獨分裂勢力一記當頭棒喝,對推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大業(y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掩卷深思,馬文同志的作品算不上奔騰的江河,卻有著山間小溪的清澈;沒有驚天動地,卻有著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他雖不愿自詡為作家,只是說自己是文學愛好者,但我感到他的作品并不比那些著名作家的作品遜色。他的不懈追求、刻苦勤奮、樸實無華,已經博得了廣大讀者的普遍贊譽,應該使之擁有實實在在的文學地位。現在我有幸能推介馬文先生的大作,感到很高興,期待藉由他的小說讓更多人了解陳星聚,為我河南省漯河市的民族英雄正名。也希望有更多的中青年作家、詩人、書畫家拿起筆來,為這位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歌功頌德。

鑒于寫作水平確實有限,不妥之處,還望馬文同志和讀者諸公見諒。

二○一七年九月十九日

陳星聚是保衛(wèi)臺北的民族英雄——評馬文長篇小說《臺北知府陳星聚傳奇》

陳星聚是河南人的驕傲

陳星聚五代嫡孫:陳文

近期,本人認真拜讀了馬老師創(chuàng)作的《臺北知府陳星聚傳奇》一書。使我倍感心情激動,我做為陳家高祖的后人,為有這樣的前輩而自豪。
   過去,通過民間流傳和有關他的各種史料書籍,雖然知道陳家出了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但因歷史資料較少,不能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歷史上真實的陳星聚,印象不深。但看完這本書后,一個栩栩如生的真實的歷史人物呈現在我眼前,還原了我高祖為國為民,殫精竭慮的一生。更加突出了一位純儒循吏的一生?;仡櫸腋咦嬉簧?,緬懷他在閩臺大地做出的貢獻,追思他的民族氣節(jié)及為官一任保一方百姓平安的情懷,更能激勵我們后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可以說陳星聚不僅是我陳家的光榮,更是河南人民的驕傲。在此向為大家展示陳星聚光榮一生的馬文老師的付出表示感謝!

二百年前的今天,我高祖出身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先后中過秀才、舉人,47歲被任命為福建省順昌縣知縣,以后又在建安、閩縣、仙游、古田等縣任知縣。在他出任各地知縣期間,為政清廉,憂國憂民,辦事認真,敢于擔當,政績斐然,深受各地老百姓的擁戴,博得了清朝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同治十一年他被朝廷調往臺灣任淡水同知,數年后任鹿港同知,光緒四年升任臺北知府。當時,正值中華民族多難之秋,英、美、法、日等帝國列強紛至沓來,我東南沿海屢遭侵犯,孤懸海外的我國寶島臺灣自然成了侵略者覬覦的對象。他上任伊始,便著手規(guī)劃臺北城池,招募民工,召集士紳捐款二十余萬兩,歷經數年,于1884年全面竣工。當時正值中法戰(zhàn)爭,他又積極加固城池,購置武器彈藥,招募青壯男丁,隨時準備迎戰(zhàn)來犯之敵。九月,法軍分兩路進攻基隆、淡水、臺北,封鎖臺灣與大陸的交通。我高祖置生死于度外,日夜堅守在海防前線,決心于臺北共存亡,他號召全家老小十余口圍坐在府衙水井旁,一旦城池陷落,他與全家即投井殉國,絕不受辱,表明他誓死保衛(wèi)臺北的決心。臺北軍民在他的激勵下眾志成城,英勇作戰(zhàn),擊退了法軍的一次次進攻,取得了臺北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1885年,他因勞累過度,病逝于臺北知府任內,臺北各界人士聯名奏請清政府,追封他為三品道臺,御賜祭葬如例。

回顧他離開家鄉(xiāng)的仕途之路,有八年時間是在福建省。在順昌任知縣時,盤踞在該縣九龍山的一股土匪橫行鄉(xiāng)里長達二十余年,當地老百姓人心惶惶,已無法正常生活,前任官府束手無策,后經他多方調研決定以德化之,最終使匪首心悅誠服,率眾歸降,從此百姓過上了正常生活。在建安縣,他義捐俸祿修復書院考棚,設置義塾,從此該縣文風日盛。他在閩縣任知縣時,洋人要在閩縣海口強筑炮臺,嚴重威脅我國海防安全,他雖官小職微,卻憤而提出抗議,據理力爭,加以制止,因而得罪洋人,被清朝政府調往仙游。在仙游,當地民眾有械斗之風,已成社會公害,他知情后下決心扭轉此風,編寫了《八戒十勸歌》,以保家衛(wèi)國、崇尚文化、團結鄰里、忠孝勤勞為內容感化當地民眾,民眾爭先傳頌歌詞內容,當地民風大有好轉。在古田縣時,他了解到水口鄉(xiāng)地處偏僻,民眾生活困難,主要靠伐木為生,但山林被臨縣的士紳奪占,最后經他努力據理力爭,要回了本屬于水口鄉(xiāng)民眾的山林,從此,水口鄉(xiāng)民眾有了生活依靠。在福建省八年的所作所為,充分體現了他勤政愛民、為民請命的廉吏品質。

我少年時,聽父親講過高祖的一些事:在臺灣廢除“埋葬稅”, 使民眾減輕負擔,逝者入土為安;當民眾受饑餓威脅時,他先斬后奏,違反朝廷法規(guī)開倉放糧,并留下了“吾但活吾民,罔顧利害也”的壯志豪情。印象最深的就是臺北保衛(wèi)戰(zhàn),全家老小誓與臺北共存亡,隨時準備投井殉國。這些事跡一直銘記在我心中,這是一種無形財富,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時間的流逝,我高祖的事跡越來越多地被發(fā)現、被傳揚。今天,臺北已經是一座繁華的現代化大都市,到處都是現代化的設施與高樓,漫步在繁華街市,很多街道的命名,城市的布局,無處不體現出這座城市的歷史印跡。相信經過海峽兩岸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一定會還原一個真實可信的臺北發(fā)展歷史,使我們更加懷念一百多年來為臺灣、為這座城市做出過貢獻的前輩,更加堅信一切臺獨勢力必將失敗,臺灣的明天會更美好,中華復興的中國夢一定會實現。(陳文現在是河南省臨潁縣第三高級中學教師)    

陳星聚是保衛(wèi)臺北的民族英雄——評馬文長篇小說《臺北知府陳星聚傳奇》   

陳星聚永遠值得我們懷念
             漯河日報記者:連紅

長篇小說《臺北知府陳星聚傳奇》在市縣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問世了,這是我國描寫杰出的民族英雄陳星聚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此前的文藝作品,有市劇作家余飛的戲劇《臺北知府》上演,大家通過戲劇開始了解陳星聚。但戲劇畢竟只能反映陳星聚事跡的片段,大家很期望有一部反映陳星聚全面而輝煌一生的文藝作品,唯有長篇小說容量大,能把陳星聚六十多年的人生全面濃縮出來。于是知名作家馬文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開始著筆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他走訪了陳星聚的后代,查閱有關史料和縣志,到圖書館翻閱了清代有關書籍,收集了大量資料,上網查看了有關陳星聚的介紹,參加了陳星聚研討會,和有關專家進行了座談。然后根據掌握的資料進行構思布局,寫出提綱挈領,對細節(jié)進行合理的想象和創(chuàng)新,經過兩年精雕細刻,終于創(chuàng)作出一部反映陳星聚精彩一生的歷史小說。

現代人寫清代人的故事,必須熟悉當時的人情習俗,言談舉止,尤其官場的禮儀程序等。作者沒有經歷那個時代,當然一無所知。為了寫好這部作品,他廢寢忘食,看了大量的清代作品和史料,用了一年的時間閱讀了晚清百余年的歷史著作和晚清名人傳記,惡補了自己缺乏的知識。終于用當時的語言成功地寫出這部反映時代風貌的作品。

小說和歷史資料有所不同,允許創(chuàng)作和虛構,但此小說寫的是歷史真實人物,而且是自己家鄉(xiāng)的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人人皆知,因此不能憑空杜撰,必須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塑造出這位實實在在的民族英雄,不能為了抬高英雄不著邊際地亂寫,也不能把英雄的形象和業(yè)績貶低和遺漏。當然既然是小說,也免不了進行合理的推理和想象。陳星聚做了五年知縣,當時的知縣主要職能是辦案,相當于現在的公安局長和法院院長,因為陳星聚畢竟是百年前的人物,他辦的眾多案子千頭萬緒、錯綜復雜,不可能事無巨細,流傳至今,我們不可能了解透徹。只能根據民間流傳和他的為人和評價進行合理推敲和發(fā)揮。但發(fā)生在他身上歷史記載的大事和環(huán)境,主要情節(jié)必須寫實,人物和事情發(fā)生的細節(jié)可以杜撰。為了不脫離歷史記載,為此作者進行了艱苦細致的調查研究,除了查找各種有關陳星聚的歷史資料,還找知情人進行核實了解,同時拿著初稿向專家學者進行了請教,對陳星聚的一生逐漸了如指掌,因此寫起來得心應手。十個月就把小說初稿拿出來,然后打印成草稿分別送給專家學者(包括臺灣著名專家、教授)、陳星聚的傳承人和臨穎旅游文化中心、陳星聚紀念館和市、縣政協(xié)、統(tǒng)戰(zhàn)部、對臺辦等有關領導,一一征求意見,直到他們說,基本符合陳星聚的形象、風格、業(yè)績,作者才敢于出版。但出版后,仍惴惴不安,生怕有損英雄形象,仍希望有識之士繼續(xù)發(fā)現問題,及時進行批評指導。作者的嚴肅認真,細心嚴謹的寫作風格值得我們推崇。

漯河歷史上雖然有不少反抗外敵侵略的民族英雄在此地戰(zhàn)斗過,如岳飛、楊再興,但聽說祖籍在漯河臨穎的僅此一位,而且陳星聚還是一位在臺北擔任過實際上的首任知府的漯河人,他舍生忘死保衛(wèi)了我國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臺灣首府臺北,值得我們自豪和推崇,也讓我們漯河的子孫后代有了一位引以為豪的老前輩。但是由于陳星聚性廉潔奉公,沒有政治派系,也無強硬的后臺,不愿沽名釣譽、趨炎附勢、附庸風雅,得罪了不少史官,所以清朝史官記載他的事跡寥寥無幾。

在抗法戰(zhàn)爭中,身經百戰(zhàn)的臺灣巡撫劉銘傳和自己格外尊敬的老前輩純儒循吏的文官陳星聚在放棄基隆,還是保衛(wèi)基隆上有點戰(zhàn)術上分歧,但趕走侵略者的目的是一致的。當陳星聚理解了劉銘傳采取的是欲擒故縱,聚而殲之,把我方的主力轉移到離臺北很近的滬尾,以利保衛(wèi)臺北時。陳星聚調兵遣將,全力支持,并說服暫時不理解的官兵。學生劉銘傳對老師陳星聚舍生取義、在保衛(wèi)臺北中立下了頭功贊嘆不已。這本來是是對斗爭策略看法不同,但有個別作品誤解了陳星聚。抓住這點枝微末節(jié),大力貶低陳星聚,把他塑造成反面人物,并捏造事實,虛構情節(jié),居然把陳星聚描寫成“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貪官,影響很不好。豈能讓河南人、漯河人、臨穎人忍氣吞聲,如果流傳下去,豈不是顛倒黑白?后來在河南省有關部門和專家的干預下,糾正了錯誤。實際上,兩位民族英雄情同手足,攜手保衛(wèi)臺灣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劉銘傳對陳星聚口口聲聲稱老師,對他保衛(wèi)臺北的英勇事跡贊嘆不已。陳星聚逝世時,劉銘傳守在床前,舉行葬禮時,他不遠千里,護欞故里,并親筆寫了墓銘志。十年大祭時,他又親自到陳公墓前致詞。何談二人是對立面?所以作者也要千方百計通過文藝作品還原歷史本來面目,本小說通過鐵的事實告訴了人們一個舍生取義、抑強扶弱、身先士卒、保家衛(wèi)國的純儒循吏——陳星聚。


現在漯河市對宣傳陳星聚采取了很多措施,如纂寫史料,修建陵墓,舉行兩岸陳星聚研討會、紀念會等,大力宣傳這位著名的民族英雄。臺胞更是對陳星聚敬愛有加,在臺北建立陳公祠,舉行研討會、紀念會,以示懷念。但是群眾的口碑比官方措施更重要,所以我們更希望用文藝作品打動每個讀者。如果老百姓至今不知陳星聚是誰,在歷史上有哪些業(yè)績,我們就感到對不起陳星聚的在天之靈,對不起開創(chuàng)臺灣的前輩。中國知道《說文解字》作者許慎的大有人在,但知道臺北知府陳星聚的人卻微乎其微,其實兩人都是河南漯河歷史上寥若晨星的名人。希望關心漯河歷史的人能通過此小說對陳星聚有個全面準確的了解,以正視聽。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