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琴家吳寒——古琴與中國文人的不解之緣

  來源:中華文教網(wǎng)吳寒,張旭2017-08-2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自古以來文人和琴是分不開的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自古以來文人和琴是分不開的

文人琴家吳寒古琴與中國文人的不解之緣


吳寒在《青睞》講座現(xiàn)場
吳寒主編《太古遺音》入選2017年國家古籍整理再版扶持項目

  吳寒,齋號九琴軒,古琴文化研究學者、美學評論家,主編有《太古遺音》和《五知齋琴譜》等珍貴古琴文獻,中國國家圖書館授權(quán)他復制清代四大藏書樓之一的“鐵琴銅劍樓”的鐵琴及浙江博物館館藏之寶“彩鳳鳴岐”等古琴。

    吳寒曾參與策劃2016年11月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展的迄今為止中國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太古遺韻——中國古琴文化大展”,擔任藝術(shù)總監(jiān)。

    今年5月15日,吳寒先生應(yīng)邀在故宮御花園為參加“一帶一路”的各國貴賓,撫奏宋代古曲《山居吟》。

    吳寒堅持多年的公益古琴文化傳播,并將古琴藝術(shù)與中國書法、繪畫、香禮、茶道等進行美學和哲學比較。策劃主辦了超過百起書畫、古琴展覽,在國家圖書館開展每個月一期的《左琴右書系列國學講座》、《中國古琴文化進校園》等上百場古琴公益普及和古琴雅集。吳寒常年受邀赴高法、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北大、北語、北交大、北京政法大學、故宮學校等十數(shù)所學校及其他單位進行專題古琴文化講座,積極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夕陽西下,黃昏中歸巢的燕子擦著人的臉掠過,雖然是盛夏,但是地壇公園齋宮后方澤南畝小院里卻靜謐清涼。趙普書畫工作室內(nèi)的趙普老師大尺幅的書畫吸引著參加《青睞》講座活動的聽眾們,旋即吳寒老師的琴桌和琴凳先于老師到來。因為下午在美院那邊有一場講座,沒來得及吃晚飯的吳寒老師隨即步入畫室。聽眾們期待的中國歷代文人的琴人琴事,任吳寒老師信手拈來娓娓道出。


 從“伏羲見鳳集于桐”到“綠綺和焦尾”一個半小時的講座很快就到時間了,最后參加活動的聽眾強烈要求吳寒老師撫琴一曲。吳寒老師調(diào)換了一床古琴,一曲《陽關(guān)三疊》也是千百年來中國文人必操的一首古曲,蒼古幽遠之聲,裊裊不絕。遠窗外,一輪明月正在樹梢上,這個晚上恰逢十五,從此高山流水皆化為知音。

    桐 琴的出現(xiàn)

    源于人文始祖的有感而發(fā)

古琴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它的產(chǎn)生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在《太古遺音》當中講道:“伏羲見鳳集于桐,乃象其形?!敝袊说膶徝溃褪墙杈笆闱楹屯形镅灾?,這是我們這個族群的重要表達方式,那么作為中國人文始祖的伏羲氏,他看到了鳳凰在梧桐樹上棲息的現(xiàn)象,做了什么呢?他把梧桐樹砍伐下來根據(jù)鳳凰的體型,以一年三百六十日的周天歷法,造出了一床三尺有六的琴?!肚僬摗穼懙溃骸胺耸舷魍榍伲鎴A法天,底方象地,龍池八寸通八風,鳳池四寸合四氣。琴長三尺六寸,象三百六十日。廣六寸,象六合?!?

這床琴的木料,是采自弋山南面的孤桐,后來在一場大火中孤桐絕跡了,有人說孤桐可泛指梧桐。有人說孤桐是上古時期的一塊貢品,是給大禹的材料,在治理水患之后,禹王大悅,用孤桐制琴表達他喜悅的心情。在這里,我們不妨把孤桐解釋為中國梧桐,它不是泡桐也不是法國梧桐,它的樹皮是青色的,詩中稱為“碧桐”,樹梢因為生長周期短,密度不夠,敲起來聲音輕飄飄的;樹根生長周期長,密度很大,不太容易發(fā)聲,“叩其上聲音則清,扣其下聲音則濁”,取中間部分則清濁相濟,這儼然是一個中庸的精神。伏羲以其文心制琴,這是上溯最早的說法。伏羲坐在方壇上,聆聽來自八個方向的風聲,依此命制了音律。

 當然,古琴起源的說法還有很多,但無一例外都與華夏先民有關(guān)。中國文人的至簡特性,導致他們在最古老的樂器命名上都很惜字如金,比如琴、瑟、笙、笛、簫、箏,都是一個字,兩個字或以上的都是后面的外來樂器,如嗩吶、琵琶等。直到1919年新文化運動以后,西洋樂器傳入我國,這些樂器中有大量的琴,可“琴”的名字卻被這床本土的琴所獨占,因此為了區(qū)別西方樂器和新興的其他樂器,在“琴”前面加了“古”字以示區(qū)分,“古琴”這個名字就是這樣來的。

    源禮樂安邦,考古發(fā)現(xiàn)將古琴

    追溯到2700年前

 去年11月,在國家圖書館主辦的中國古琴文化大展,以典籍為依據(jù),以編年的形式梳理,從上古時期一直講到近代,用循典稽古方式講出古琴的文化。很多典籍當中都這樣描述:古琴是創(chuàng)造于人類古代文明軸心時期,而唯一存活并發(fā)展至今的一門藝術(shù)。

古代文明的軸心時期,大概是什么時候呢?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這個階段,這一階段可算是整個人類精神文明的大爆發(fā),出現(xiàn)了很多的先哲,比如西方出現(xiàn)了柏拉圖、東方出現(xiàn)了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等。我們發(fā)現(xiàn),琴在這個時代留下了很多的印記,《詩經(jīng)》當中有大量的內(nèi)容描述古琴。

現(xiàn)在我面前的這一床琴的制式,叫仲尼式,在傳世名琴當中,仲尼式古琴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大,主要是緣于儒家思想在我國的重要地位??资ト?,也是一位文人,他一琴一劍周游列國,聽到了世界各地的音樂,有正音,也有靡靡之音,到最后集《詩經(jīng)》305首,孔子皆詳歌之。明代仇英畫、文征明題跋的《圣跡圖》的第十一幅《學琴師襄圖》講魯昭公十九年孔子向師襄學了琴曲《文王操》。

除了畫作以外,實物考證可以為古琴的歷史作為證實。馬王堆漢墓和曾侯乙墓的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古琴有2400年左右的歷史。但在2016年的上半年,這個紀錄又被改寫,湖北棗陽郭家廟附近有一座古墓,是西周曾國貴族的墓葬,這里發(fā)現(xiàn)的古琴實物將古琴歷史追溯到了2700年前。文獻上記載的古琴可以推至堯舜,至于是否真實確鑿,還有待考古發(fā)現(xiàn)。古琴的文字記載有三千年之久,典籍當中“琴”字的寫法也多有變化,在眾多寫法之中,“琹”表示絲弦附于木;“珡”表示八音造于人。從《禮記》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琴上升到了治國安邦的地位,我想禮樂興國并非一日之功。

很多人喜歡琴聲是因為音色之美,其實音調(diào)的高低,與人的社會化程度也是有關(guān)的。我舉例人對低音的感受來說明:一兩歲的小朋友,如果聽到高亢的聲音,比如小提琴和古琴,他會高興得手舞足蹈,而聽到大提琴和大號他會不以為然。當他對社會有了更多認知之后,他對古琴的低音會有更多的理解,甚至會淚流滿面。

 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逐漸戴上一張面具,行為處事有更多的顧慮。而低音樂器可以揭下這層面具,這是音調(diào)給人的狀態(tài)帶來的改變。在這種調(diào)適之中,禮樂實現(xiàn)了對人的教化,并逐漸上升到一種玄妙的境界。無物無我,搖扇操琴,吟風弄月,登高望遠,這是文人階層的生活方式。古琴帶著文人的風骨,從先秦而來,伯牙子期知音難求,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姿態(tài)流傳至今。

    神 綠綺和焦尾

    一個最華貴,一個最傳奇

先秦文人在一定程度上把古琴推到了一個高度,東漢和西漢又有司馬相如和蔡邕。

司馬相如有很多和琴有關(guān)的故事,他所寫的賦辭藻多彩絢爛,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被稱為賦神。他也是一位善琴的人,《鳳求凰》是他追求卓文君的詩歌,更是他創(chuàng)作的一首琴曲。司馬相如文章寫得好,古琴操得好,但他有兩個問題。第一是貧窮,“家徒四壁”就是在形容他,家里空空的四面墻,沒有家具,更沒有藝術(shù)品,為了好養(yǎng)活,家里人給他起名叫“犬子”,后來很多士族階層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他一樣有才華,才有了“犬子”的謙稱;第二是口吃,不能說出一句完整的話。

上天在給司馬相如關(guān)上一道門的時候,也給他打開了一扇窗,讓他用琴和文章去表達。司馬相如用藝術(shù)表達贏得了自己想要追求的婚姻,也成就了一位追求自由的女性。司馬相如的琴叫做“綠綺琴”,綠是指用綠松石、孔雀石研成粉末后,與鹿角粉調(diào)和在大漆當中呈現(xiàn)的顏色,與金銀珠寶、珊瑚形成八寶灰;而綺是具有美麗花紋的絲織品。這一床琴很美,李白在《聽蜀僧濬彈琴》中說:“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也在化用這一典故。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寫道“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或許就是在和綠綺琴做對比。

蔡文姬是古代第一才女,她寫的《胡笳十八拍》,郭沫若先生評價它是繼屈原《離騷》之后最值得讀的長篇抒情詩。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一位集大成者,他家的藏書汗牛充棟,他的書法刻成碑以后,每天有上千輛馬車的人來他家臨習。蔡邕隔壁的鄰居在燒柴火時,他注意到木頭在火中爆裂發(fā)出的聲音非常動聽,“有金玉之聲”,他覺得這塊木頭是斫琴的良材,就跑去把它搶救下來,做了一床琴,因為尾部有燒焦的痕跡,故而得名“焦尾琴”,后來這床琴擁有了太多的故事。在國圖的大展當中,我們看到的焦尾琴是復制品,為了更好地還原樣貌,在琴尾龍齦一側(cè)的冠角處還做出了燒焦的痕跡。

    緣 琴有四美

    發(fā)現(xiàn)需要際遇和慧眼

在四大名琴之列,除了綠綺琴和焦尾琴之外,還有號鐘琴和繞梁琴。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歷代文獻記載之間會有所出入。比如剛才我們講的號鐘琴,系齊桓公公子小白所操,因音質(zhì)洪亮,猶如號鳴震耳、鐘聲激蕩而得名。但在典籍當中,它有時被寫作伯牙琴,這是有人認為它也曾被伯牙彈奏而得名。齊桓公一次巡游中看到一個孤兒被打,他的手里還緊緊地抱著一床琴,那是父母留給他的遺物。齊桓公請琴師輔導孩子,他在日后出征時專事?lián)崆?,以壯軍威?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有一床繞梁琴,今天我們形容歌聲動聽,可以說“余音繞梁三日而不絕”,而最初“繞梁三日”的實物正是這個來源。楚莊王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主人公,宋華元獻琴給他,“其聲裊裊,繞于梁間,循環(huán)不已”。楚莊王為了聽繞梁琴,整整七天不上朝,王妃樊姬提醒他不要因為琴而耽誤朝政,楚莊王才恍然大悟,用一把鐵如意把繞梁琴錘破,從此勵精圖治。

從四大名琴的故事,我們可以感知到:作為一個器物,付諸了先人太多美妙的故事和心意。宋代朱長文在《琴史》中說:“琴有四美,一曰良質(zhì),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睕]有司馬相如得贈“綠綺”,我們今天看不到《鳳求凰》這樣美麗的詩賦;如果蔡邕沒有聽到燒火的聲音,那塊木頭可能就用來煮飯了,世人不會有任何機會聽到焦尾演奏的聲音,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同樣,如果不是齊桓公做伯樂,號鐘琴的美妙也注定不能傳世,一床好琴和人的關(guān)系是要靠際遇連接的,只有緣、有慧眼之人才能發(fā)現(xiàn)琴的美,完善琴的美。

    境  文人與琴相互成就

    風骨與讀多少書無關(guān)

 "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哪有文人不讀書的呢?琴是君子之樂,美而不艷,悅而不淫,哀而不傷,是一種中正平和的表達,對文心的表達。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文心涌現(xiàn)的高峰。竹林七賢,其精神領(lǐng)袖嵇康,因言獲罪。在他臨刑時,有三千太學生來求情,這在今天是不能見到的,僅僅通過這樣一個細節(jié),我們就能知道,嵇康的大才和大德是多么的令人難以想象。生命終結(jié)時的撫琴,他的琴聲中還有悅?cè)酥晢??他的琴聲里不會有諂媚之意吧!風骨不是讀多少書就能養(yǎng)成的,嵇康一曲《廣陵散》了卻終生,年僅39歲,他的成就不是論資排輩的結(jié)果,藝術(shù)的高峰一定要在無拘無束中追求。

東晉的顧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顧愷之畫人不畫眼睛,一畫人就活了,就像后來南北朝的張僧繇畫龍點睛一樣。他在論畫時,化用了嵇康的詩句,作“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用操琴來對比繪畫,說明技巧與主旨的關(guān)系。如果不是一位善琴的文人,他又怎能將這二者的比較,做得如此巧妙?

顧愷之所畫的《斫琴圖》,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每一個人物都長眉善目,它傳遞給我們文人斫琴時心如止水的意涵。

琴在古代是小眾的雅好,沒有實現(xiàn)量產(chǎn)。《太古遺音》說:“琴為君子之雅器,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皆可操之,惟心中無德,腹中無墨者,不宜為之。”然而在封建時代,有文化的人太少了。森嚴的等級和世襲制度,讓很多家族世世代代不能改變命運。不過過去的很多工藝,也是因為有世家傳承才能精益求精,這種匠造的精神,是今天提倡的跨界所不能超越的。

我相信,文人的表達建立于學養(yǎng)的基礎(chǔ)之上。曾經(jīng)有人問我,鐘子期就是一個深山里的砍柴人,他怎么會聽懂俞伯牙的琴?我相信鐘子期不會是一個單純的山野樵夫。古人有一種隱逸的狀態(tài),他明明有經(jīng)世濟民的本領(lǐng)和滿腹經(jīng)綸的才學,卻因為現(xiàn)實的際遇而遁世,這種隱居山林的“樵夫”和一直以砍柴為生的樵夫,不是一個概念。姜太公用直鉤釣魚在渭河之畔,離水面三尺,這種“愿者上鉤”本身就是一種表達。陶淵明也是很好的例子,他不為五斗米折腰,樂琴書以消憂,可他家里擺的是一張無弦琴,這已經(jīng)超越了用琴聲來表達自我。知得琴中之趣,有沒有聲音都不再重要,這是達到一定境界之后的文人表達。

以前古琴有很多禁忌:“不端坐不彈”,彈琴時必須要敬心誠意;“衣冠不整不彈”,衣冠是人知廉恥的標志,不整是無禮;“琴不辦宴”,對于雅樂應(yīng)該有所尊重,不能肆意飲樂;“與俗物不彈”,對生活有一定的文化品位;“遇商不彈”,這是封建社會重農(nóng)抑商的想法,今天應(yīng)當有所改變。從這些復雜嚴格的要求中,我們不難看出,琴在如何成就文人,而文人又在如何成就了琴。

    心 琴棋書畫

    解鎖中國文人的生活方式

我們說到中國文人,應(yīng)該會想到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琴、棋、書、畫,這是中國文人四樣代表性的藝術(shù),在過去是一個通達的狀態(tài)。在很多書畫作品中,攜琴訪友是一個經(jīng)典的主題,文人抱著一床古琴去見自己的朋友,主人一定在家備好香茗和棋局等待這次聚會,我想這就是琴在文人生活當中的表達。

近百年間,隨著西學東漸,四項全能逐漸形成了專學專科的狀態(tài),不過隨著目前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也有新的變化。在眾多的傳統(tǒng)藝術(shù)中,古人為什么將它們四個作為代表。因為它們四樣雖然是用不同的形式和技巧,但卻在創(chuàng)造同一個文心世界。

 學畫要看真山真水,學琴也一樣。有一年我?guī)е辔煌瑢W去陽關(guān),當時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才看到了“陽關(guān)落日”。陽關(guān)的落日大概要等到晚上九點,臨近,我們就不再使用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而是坐著五架驢車走進去。這時你看到在烽火臺下,十架馬車可以并行的陽關(guān)大道,距離渭城兩千余里,那時沒有微信短信,那時的一別猶如永別。有了這次體驗之后再彈《陽關(guān)三疊》,我和同學們的內(nèi)心都會有變化。

琴技是可以單純地復制,書法也可以千百年不斷地寫,但是能不能打動人,就要看自己能不能領(lǐng)悟到其中情感的力量。

文化給了人們的生活一種張弛有度的空間。北京的院落就是一種文化空間,尋常人家也會在四合院中種植“玉(玉蘭)堂(海棠)富(牡丹、芍藥)貴(桂花)”,種植這些吉祥樹也是文人的一種表達。如果說今天人們種葡萄是為了吃果子,那古人在院子里種植一架葡萄,則更多意味著祈求多子多福。

 這種超出物質(zhì)的文化聯(lián)想,給人一個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F(xiàn)代人在生活中找不到自我,是因為生活中不再有余閑,或者余閑失去了它應(yīng)有的空間。古琴有種特別大的好處就是山林之氣,因為琴弦在木頭上振動帶出的泛音,會自然而然地帶我們進入高山流水的意境。回到家中,攤開案頭上的東西,寫一寫、畫一畫,撫撫琴、品品茶。關(guān)門即是深山,生活應(yīng)該是在心中生出春竹幽蘭,山間明月。

   (編輯:李月)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quán)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shù)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