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引領未來,碳氫國際“碳中和、碳達峰”高峰論壇在菏澤召開

  來源:315記者攝影家記者 靳新國2021-12-2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2021年12月22日,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碳氫科技研究院、中國碳氫國際產業(yè)聯(lián)盟有限公司、山東軍神碳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辦的2022引領未來,碳氫國際“碳中和、碳達峰”高峰論壇在菏澤召開。

2022引領未來,碳氫國際“碳中和、碳達峰”高峰論壇在菏澤召開

315記者攝影家訊(記者  靳新國)2021年12月22日,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碳氫科技研究院、中國碳氫國際產業(yè)聯(lián)盟有限公司、山東軍神碳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辦的2022引領未來,碳氫國際“碳中和、碳達峰”高峰論壇在菏澤召開。

2022引領未來,碳氫國際“碳中和、碳達峰”高峰論壇在菏澤召開

中國管理科學院碳氫科技研究院院長,碳氫核肥研發(fā)人高光林、河南省鄭州市原農委黨委書記李志安、華南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碩士生導師、教授趙贛、國家林業(yè)與草原局人才交流中心農藝師,湖北荊州市宏泰植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柬埔寨海外農業(yè)開拓者,柬埔寨泰和農牧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子成、湖南長沙市林業(yè)局副局長鄒球、中國碳氫國際產業(yè)聯(lián)盟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文等到會。

2022引領未來,碳氫國際“碳中和、碳達峰”高峰論壇在菏澤召開

中國管理科學院碳氫科技研究院院長高光林說:“中國管理科學院碳氫科技研究院2021年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點任務指示精神,積極發(fā)揮碳氫科研科技團隊優(yōu)勢,服務于農村,利用碳氫科技,碳氫農業(yè),碳氫核肥協(xié)同創(chuàng)新,找準農業(yè)農村固碳減排、碳封存,帶動農民使用碳氫技術,加快形成科技服務中心的核心競爭力,加強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統(tǒng)一技術服務,利用新農村,新農民,新理念共同推進農業(yè)農村領域,助力農產品品質提高,減碳、固碳工作,為“3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愿景作出其應有的貢獻。

碳氫科技研究院由中國管理科學院牽頭組建,在全國范圍內組建碳氫科技服務中心,已有813個創(chuàng)新團隊,利用種植固碳、養(yǎng)殖減排,可再生能源替代利用、農業(yè)碳中和、碳達峰戰(zhàn)略等重點方向展開工作。目前設立了13個省級碳氫科技碳氫核肥研究服務中心。將承擔起服務農業(yè)農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及行動部署,促進碳氫科學研究和技術推進,技術服務的重要工作安排,力爭2022年全國每個省地區(qū)建立健全碳氫科技技術服務中心?!?

上海綠暖集團董事長、中國管理科學院碳氫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宋運田、中國管理科學院碳氫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張鳳鸞等分別登臺發(fā)言,暢談就碳氫科技如何助力“碳中和、碳達峰”,碳氫科技從莊稼、蔬菜種植、瓜果到碳氫安全食品鏈等一系列設想。分別從品牌、市場,安全健康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研討。

2022引領未來,碳氫國際“碳中和、碳達峰”高峰論壇在菏澤召開

上海綠暖集團董事長、中國管理科學院碳氫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宋運田

2022引領未來,碳氫國際“碳中和、碳達峰”高峰論壇在菏澤召開

中國管理科學院碳氫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張鳳鸞

2022引領未來,碳氫國際“碳中和、碳達峰”高峰論壇在菏澤召開

之后,碳氫核肥研發(fā)人高光林又詳細為與會者講解了什么是碳氫科技,植物通過碳氫科技是如何做到每噸碳氫核肥可捕集200噸以上二氧化碳,碳氫科技是運用“藍澡”提取,生成“二氧化碳捕集劑”,該技術項目的重大創(chuàng)新意義在于可通植物捕集二氧化碳,對于種植的植物可替代化肥農藥,并確保糧食安全,可改變土壤,增產增收、解決農藥殘留問題,從而實現碳中和,為促進綠色生態(tài)種植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提質增效,助力綠色農業(yè)發(fā)展。

2022引領未來,碳氫國際“碳中和、碳達峰”高峰論壇在菏澤召開

最后,主辦方為2021年度碳氫科技普及推廣優(yōu)秀工作者頒發(fā)了榮譽證書。并發(fā)布了2022年工作重點,為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持續(xù)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扎實推進農業(yè)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而努力奮斗。

2022引領未來,碳氫國際“碳中和、碳達峰”高峰論壇在菏澤召開

(責任編輯:土火)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