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講演錄:國家安治無憂的秘訣 竟然是這兩個字

  來源:鳳凰網(wǎng)國學姜廣輝、邱夢艷2019-06-2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警惕警惕勿放逸,上天明察從不失,天命實在不易持!勿以天高而遠離,福善禍淫皆天意,天每監(jiān)視在此地。
周頌

【原文】

敬之

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jiān)在茲。

維予小子,不聰敬止。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

【譯文】

警惕警惕勿放逸,上天明察從不失,天命實在不易持!勿以天高而遠離,福善禍淫皆天意,天每監(jiān)視在此地。

我尚年幼初登基,不懂敬畏的至理。日積月累常學習,學成方有光明期。眾臣輔我擔重任,美德向我多開示。

【解說】

先解釋幾個字詞:

1.“敬”,警戒。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敬之敬之,猶云警之警之、戒之戒之?!?

2.“命”,天命。

3.“陟降”,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蓋慶賞刑威,君之陟降厥家也;福善禍淫,天之陟降厥士也?!?

4.“日”,天天。

5.“茲”,此。

6.“予小子”,成王自稱。

7.“不聰敬止”,成王謙詞,謂己不聰,難達于“敬之”的深意。

8.“就”,赴,行。

9.“將”,進。

10.“緝熙”,積漸而明。

11.“佛”,音必,弼的假借,輔助。

12.“時”,是,這。

13.“仔肩”,重任。

周成王像

在《詩經(jīng)》解釋的傳統(tǒng)上,大家都把《閔予小子》《訪落》《敬之》《小毖》等視為一組,認為它們是成王嗣位之時所作。近來有學者認為,它們不像成王時期的作品,而更像穆王嗣位時的作品,認為周昭王野死,必將震動周王朝,因而更符合這四首詩的情感背景。

我們認為,相對而言,傳統(tǒng)的說法更符合此組詩所表現(xiàn)的情況。成王即位不久,就出現(xiàn)了三監(jiān)叛亂的情況,內(nèi)憂外患,而三監(jiān)本來是成王的三位親叔父,對于特別講究血緣親情的周人來講,是否誅罰他們存在著很大爭議。所以,《小毖》才有“予其懲,而毖后患”的說法,告知先祖和下臣,誅罰三位親叔父的政治目的,其中含有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感?!毒粗犯铣赏鯐r期的歷史背景。從史料中看,穆王時期并不存在這樣的明顯的內(nèi)患。所以,我們還是信從傳統(tǒng)的說法,認為它們作于成王時期,在其嗣位之時。

下面看一下《敬之》的詩旨。

《毛詩序》認為此詩是:“群臣進戒嗣王也?!闭J為這首詩的前六句是群臣進諫成王之辭,后六句是成王答對群臣之辭。

此詩前六句與《尚書》中周公和召公的多篇誥文思想相近。主要是告誡成王以及周貴族子孫要敬之又敬,要懂得天命得之不易。天能賜給你“大命”,也能奪走“大命”,關鍵在于你能否修德。“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jiān)在茲?!辈灰詾槔咸祀x人很遠,實際上老天在監(jiān)察著人間,人所做的一切上天無不知曉,明察秋毫,并會給予相應的福禍獎懲。

此詩后六句是成王的作答:“維予小子,不聰敬止。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毙∽游疑心暧?,沒有閱歷,不能深懂“敬之”的至理,但我要堅持每天學習,日久天長,終會慢慢接近光明之道?!胺饡r仔肩,示我顯德行?!北姵及?,元老啊,希望你們能輔佐我擔起重任,經(jīng)常把美德和治國大道向我開示。

詩經(jīng)講演錄:國家安治無憂的秘訣 竟然是這兩個字

周人認為“天道無親,惟德是從”,而有德的標準便是惠愛人民。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上天便會讓別的人來治理百姓,所以周人非常重視“敬”。只有能敬,才能“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保ā吨芤住で罚┮驗槿酥樾?,在安樂之時,很容易產(chǎn)生驕奢怠惰之心,這樣便可能看不清事實而導致錯誤。如果一直都保持敬畏之心,無所不慎,那國家就能安治無憂。

此詩雖作于周代,但歷代的君臣都對它有很深的感觸。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用它判斷國君的吉兇禍福了。在魯成公四年夏天,魯君到晉國參見晉景公。當時晉國和楚國實力相當,但魯國還是依附于晉國。晉侯接見了魯侯,但態(tài)度輕慢。魯國的季文子聽說后感嘆道:“晉侯難免于禍患。詩曰:‘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晉國盟主地位的鞏固需要依靠各盟國,晉侯怎么可以不敬重諸侯呢?”魯國雖然不是強國,畢竟國君還是要面子的,魯侯回國就想背叛晉國,經(jīng)過季文子的勸解才作罷。但晉景公此舉實令魯國心寒,而且據(jù)《左傳》記載,晉景公也確實沒得善終,居然在如廁的時候掉了下去,死得很不體面。

古代儒家經(jīng)典講到“敬”的地方不少。除了《詩經(jīng)·周頌·敬之》之外,像《論語》就有“修己以敬”“居處恭,執(zhí)事敬”“敬事而信”等說法。像其他儒家經(jīng)典如《周易》《禮記》等書中也多次提到“敬”字。但在那時,“敬”只是儒家許多德目之一,似乎并未引起儒者特別的重視。到了唐代,禪宗六祖惠能倡導“主敬”功夫,他說:“常行于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保ā秹?jīng)》)到了北宋,二程特別重視“主敬”功夫,提出“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在致知”。(《二程遺書》)陳淳《北溪字義》指出:“敬一字,從前經(jīng)書說處盡多,只把做閑慢說過,到二程方拈出來,就學者做工夫處說,見得這道理尤緊切,所關最大?!钡欠鸺覍W者卻說二程的“主敬”說是襲用惠能的,是“偷佛說為己用”。這種批評是不公平的。其實,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原典時期,已經(jīng)倡導“敬之”的功夫了,并將此功夫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惠能的主張也無非來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資源。

正是在程朱理學的思想背景下,南宋以后的學者特別強調(diào)“主敬”“持敬”功夫的重要性。南宋時期,虞儔給宋寧宗上了一封很長的奏議,勸誡寧宗真正秉持誠敬之心學習、治事。他在奏議中對《敬之》一詩作了細致的講解,并告訴寧宗這就是“二帝三王所以傳授心法之準的”。如果圣上能做到,也不會比成王差。(《歷代名臣奏議》卷九)宋寧宗是否看了這封奏議,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從奏議中至少能知道,在虞儔這樣的人的心中,《敬之》這首詩承載的是王者之道。

直至清代,皇帝的侍講官還特別看重《敬之》這首詩,認為它是“克臻守成之盛”的原因,應該“為后世致治者法”。“夫敬者天德,王道之本也?!睘槭裁催@樣說?因為“人君撫馭萬方,其位至高,其任至重”,下面“自公孤卿尹以下,逮于百官眾職,無不稟承意旨”,根據(jù)皇帝的意見辦事,任何一個念頭都可能影響很大。臣民的獎賞誅罰,全操控在君王手中。所以,做皇帝的能不率身以“敬”嗎?如何敬呢?“故敬天之道,不外君身而得之。一言之微,一行之細,無愧于心,則無愧于天矣?!薄熬础辈皇亲鼋o人看,而是要發(fā)自內(nèi)心,發(fā)出的言行讓自己無愧于心。如果君王能敬畏天命,那臣下就能敬畏君王,君臣就能同心同德,這樣,國家便可長治久安了。(《御覽經(jīng)史講義》卷十九)

《詩經(jīng)講演錄:靈魂的詩與詩的靈魂》,姜廣輝、邱夢艷/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編輯:紅研)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